新闻动态

为何东北野战军战士越来越多?

要说我军史上战功最显赫的部队是哪一支?当然非兵力强悍的第四野战军莫属。

第四野战军前身,是抗战胜利后奔赴东北地区的八路军、新四军和东北抗日联军,所组合而成的,曾三下江南,四战四平街。走出了林彪,韩先楚,丁盛,罗荣恒等一批良将。

在东北,华北,华中,华南战场上,先后实施了辽沈、平津和衡宝,广东广西海南岛等重大战役,共歼敌323万人,部队也从原先的11万人发展到了153万人,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卓越贡献。

那么,四野军是如何从区区10万人,发展到后来的百万雄师的呢?

第四野战军的起源

东北地区幅员辽阔,土地肥沃,而且还是重要的工业地区,所以战略地位非常重要。中共中央抓住时会,建立了巩固的东北根据地,由解放区抽调兵力共11万人,军事,政治,技术和地方干部20多万。加上东北人民自卫队的4万人,组成了争取东北基本部队。

这也是四野军的前身。

他们在这里进行土地改造,清剿土匪,终于站稳了脚跟。随后又通过一系列的解放战争,终于将东北全境解放。

1945年8月8日,苏联进入东北,东北抗日联军协助苏军抗日,八路军挺近热河和东北,在苏军的配合下解放了山海关,加强了东北的军事力量。

1945年9月,国民党为了侵占东北,收编了满洲国军警和土匪,组成先遣部队,利用他们控制东北大部分地区。并从海陆空三向往东北运兵,随后攻占我方大部分地区。

面对这种形势,我党决定让东北野战区从大城市中退出来,在敌占区偏远地带建立据点。但因为行动仓促,这项命令并未全面落实。于是,1945年12月28日,我党又向东北地区发布新指示,指示指出:我党现在在东北建立根据地,不是在敌占区附近,而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。并规定“正规军的一部分应该分散开来,去发动群众,消灭土匪,建立政权。”

随后,东北野战军抽调正规部队,在东北地区展开了对土匪的全面清剿,共歼灭土匪10万人,随后又发动群众进行土改,建立民兵自卫队,建立政权。此时东北根据地已经占东北面积的70%、人口46%。当地百姓踊跃参军,支援前线,使我军军力不断扩张,仅辽沈战役参战的民工就多达183万人。

1946年2月,秀水河子歼灭战,我军诱敌深入,集中4个团的兵力,一举歼灭国民党的89师的四个营,从这里开始,我军开始反攻迎击国民党主力。

1946年11月,东北野战军兵力已经达到36万人,为了抵御敌军向南进攻,结合东北根据地被敌军分割的条件,我军采取南北来回拉扯的战术,各个击破的方针。经过数月艰苦的三下江南作战,歼敌5万人,收复县城11座,为我军进行反攻创造有利条件。

在反攻阶段,东北野战军已经发展到46万人的规模。根据党中央指示,在1947年5月发起了夏季,秋季,冬季攻势,歼敌30万,解放了70座城市。两军在东北地区的天平彻底被打破,国民党军被打散,相互孤立无援。

冬季攻势后,我军已经解放了90%的东北,而东北野战军的兵力更是达到了73万人。此时蒋介石对东北局一筹莫展,究竟是守是撤一直拿不定主意。

我军可不会给他犹豫的时间,中央军委抓住敌军收缩的机会,采用关门打狗的战法,诱敌入瓮。歼灭由沈阳支援的廖耀湘兵团,又乘胜追击,一举攻下沈阳,营口。至此东北全部解放,这一战歼灭敌军47万人,收复了重要战略地区,为解放全国打下了基础。

随后,东北野战军又进军中南,渡海解放海南,以及剿匪巩固政权。

在敌人正因是守是撤,犹豫不决时,中央军委秘密决定东北野战军入关,与华北野战军会和,进行平津战役。

在平津战役中,毛主席决定实施围而不打的战略,让敌军不敢逃跑。后用打两头围中间的战术,攻占张家口,塘沽。但因为野战军现场侦察,发现该地区不适合展开运动,随后东北野战军请示中央,改为先攻天津。

1949年1月15日,我军以22个师的兵力歼灭敌军13万人,解放天津。天津胜利后,北平的傅作义倍感压力,最终选择投降,我军未动一兵一卒就解放了北平。

1950年,第四野战军在中央的指示下,准备解放海南岛。在不利条件和经验极度缺乏下,韩先楚提出积极偷渡的作战方针,在琼崖纵队的协助下,历经58天解放海南全境。

从1945年到1952年,第四野战军共争取起义,投诚,和平改编与歼灭敌军188.7万人,剿灭土匪135万人。由单一步兵,发展成一支拥有炮兵,工兵,装甲兵,铁道兵,海军,空军相结合的军队。

四野军的结构改造

解放战争初期,我军人数少,装备质量差。敌军拥有美军的支持,拥有精良的美式装备,具有现代化的工业能力。因为这些因素,四野军领导认为,想要战胜敌人,必须壮大步兵的同时,增加炮兵工兵等特种兵种,组建为多兵种结合的人民军队。

随后,四野军根据毛主席“加强主力建设,保证主力满员”的指示下,先后组织训练269个团的新兵补入军队,又实行即俘即教即补即战的方略,改造俘虏。在辽沈战役后,补入部队的俘虏兵就多达11万人。最重要的是,我军改编起义投诚的国民党军队,使他们成为真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,为我军基本解决了兵力不足的问题。

进入东北后,我军收集日军遗弃的武器装备,作为组建特种兵部队的物质基础。1948年11月,我军成立了特种兵司令部,共有三个炮兵师,一个战车师,一个骑兵师,一个工兵指挥所。

1949年5月,成立铁道兵团,还开设了特种部队学校培育干部。因为四野军在特种兵方面比较重视,炮兵,工兵在辽沈,平津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。

后勤保障

一场战争是否能够顺利,不仅要看武器装备的精良和完整的军队建制,强大的后勤保障才是重中之重。我军在整个解放战争,甚至是在开国初期的抗美援朝时期,都一直吃后勤不足的亏。

解放战争中,我军后方经济结构分散,基本都是生产力落后的小农经济。在这种条件下,很难与拥有现代化装备的国民党军对抗。四野根据根据党中央指示,建立东北根据地,发展军工生产能力,最大限度地发挥根据地在战争中的支援作用,依靠战场上缴获的物资,就地补给部队的同时,建立完整的供应体质。

在建立供应体制方面,四野后勤部发挥重要作用,他们结合指导方法,筹备作战物资。他们动员群众,以人力物力支援前线,在东北解放战争中,支援民工数量达到300万人,汽车30万辆,运输粮食450万吨。他们还积极发展军工,在东北地区建立了55个军工厂,用于生产炮弹和衣物。

在部队进入中南地区后,他们协助当地干部搞生产,支援前线,有效保证了战争的需要,成为争夺胜利的重要因素。

素质改造

在解放战争期间,我军接受了大量国民党军的投诚,相比于从当地农村招来的解放军战士,这些被俘虏投诚改编过来的解放战士,在战斗素质上就要高上不少。特别是国民党74师的俘虏,各个军区的纵队都抢着要。

陈毅元帅为此还总结了经验:“我们野战军为什么壮大,就是会用俘虏,他们可都是好料子,会打枪,会扔手榴弹,完全不用训练就能上战场。”

随着经验的推广,全国由俘虏改编的解放军战士有100多万人。

在东北战场上,因为这些战士的加入,使原本处于劣势的四野军逐渐转为优势。从只能操作步枪冲锋的部队,变成可以操作重型武器的主力。而杜聿明所说的“四野军部队越打越多”,也正是因为这些投诚部队的改编。

因为四野在连续几次战役之后,老兵的损失很大,而新兵又不能马上上战场,于是大量改编战士被补充到四野中。

总结

在东北战场上,从出关的11万人,到1948年参加北平天津战役的百万雄师,四野军靠的是人心所向。因为共产党的队伍自始至终都是代表着人民的利益。这也是国民党失败的最终原因。